中国历代书画名家人物库
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
书画收藏:“看”鉴定还是“听”鉴定?
来源:中国艺术名家网   作者:王三石   发布时间:2020-06-02 16:38:13

传统的古代书画真伪鉴定,一直沿袭书画鉴定专家目测鉴定法,并借鉴《石渠宝笈》等传统书画著录,研究书画作者各个时期的书画风格、笔墨特征、印章特色、纸绢年份等,经综合分析后最终得出真伪鉴定意见。

  如用科学测试法只能测试纸、绢的年份。假如纸绢是宋元的书画经研究却是明清书画家的真迹,说明后人用前人留的纸绢作画。也就是说科学测试法对古代书画真伪鉴定只能起到辅助、参考作用,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书画鉴定专家的目测鉴定法。



  宋元以前流传在文博界、收藏界的书画作品,几乎都是传世藏品。新世纪前后,通过葬墓考古挖掘,新发现新出土的宋元名画在拍卖市场流通几乎没有可能。因为在自然干燥环境中,绢只能保存800年,纸只能保存1000年。再说,如在潮湿的宋元以前的墓葬里,原陪葬的书画早已腐烂成泥、成灰了。

  所以,新世纪后的收藏人假如想收藏新出土的书画已少有可能,而传世的超一流名家书画,因大多已编入《石渠宝笈》等历代收藏专著,并被当代书画鉴定专家过眼且大多已入藏各级博物馆,在民间突然惊现一张传世的超一流名家书画的机会几乎没有可能,除非是海外回流品出现在当代大拍会上,但同样充满争议。例如,2010年6月,中国保利艺术品拍卖会上以4.3亿元人民币成交的宋四家之一黄庭坚的《砥柱铭》,中国有不少民间书画鉴定家亦认为其是明代仿品。而如想收藏历代一流二流名家的书画,由于书画收藏者本身没有同类藏品可用“标形学”来做比较,所以,最终鉴定意见仍要听文博专家的。而历代三四流书画家的作品,缺乏真正的收藏价值。相对最保险的是收藏当代在世名家的书画,在携款去书画名家府上求字求画时,再拍摄一张“书画家与作品与收藏人”三和一之合影,会提高藏品的附加值,并加倍证实藏品的真实性。但又有几个人能随意出入书画名流的府第呢?

  通过以上逐条分析,笔者实际上是把书画收藏最大的疑惑揭示清楚了:因书画收藏不像陶瓷收藏可以先收藏一批标准器碎片、残片,或标准器中的典型器,然后再通过陶瓷收藏者个人的研究、感悟,最终运用“标形学”方法,用标准器来对比鉴定,最终得出自己是否该收藏某件陶瓷器的鉴定结论。普通的书画收藏爱好者,如靠自学学书画鉴定,几乎不可能学好、学深、学透书画鉴定这门功课。

  所以,经济实力再雄厚的书画藏品投资者,如想在拍坛上竞拍历代大名家书画藏品,纵然个人有一定的鉴定修养、鉴定经验,但只能凭耳朵“听”文博专家的鉴定意见后才能最终决定是“搏”还是不“搏”?这里又隐匿着两个深层次的文化问题:

  第一,收藏历代大名家书画永远只能靠耳朵“听”文博专家的鉴定意见,少了自己定夺权的同时也少了个人收藏赏玩的最大乐趣。第二,收藏历代大名家书画永远只能靠耳朵“听”文博专家的鉴定意见,那么你是听南方谢稚柳式的意见呢?还是听北方徐邦达式的意见呢?因为同为当代书画鉴定权威,南方的谢稚柳与北方的徐邦达曾经因为鉴定一幅张大千的名画,意见不一,闹得沸沸扬扬。此处又从收藏学引发出一个社会学问题:当书画收藏鉴定自己无法做到“信物”,只能“信人”时,“信人”比“信物”就更重要了。

  当你相信一个人品好,艺品(眼力)也好的书画鉴定专家,你的书画收藏已成功了一半;当你相信一个人品好,艺品(眼力)亦差的书画鉴定家,你的书画收藏已失败了一半;当你相信一个人品差,艺品(眼力)却好的书画鉴定专家,你的书画投资已危机四伏;当你相信一个人品差,艺品(眼力)亦差的书画鉴定专家,你的书画投资已离破产不远了。所以,无论是何种收藏爱好者,在新世纪后都会面临书画收藏最大的困惑,那就是“看”鉴定,还是“听”鉴定?当然,用眼睛“看”是过程,用耳朵“听”是程序,最终用心来判断“信”还是“不信”。


Copyright @ 2013-中国艺术名家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客服电话:13911313806 邮箱:wlnhm@yahoo.com.cn
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 邮编:10007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