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历代书画名家人物库
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
“打造”风格及其它
来源:中国艺术名家网   作者:王三石   发布时间:2020-06-02 15:35:04

如今,许多人都在努力“打造风格”。这“打造”似乎暗含着三层意思,一是风格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制造:既可制造甲种风格,也可制造乙种、丙种或丁种风格,就像裁剪一件有个人符号性质的时兴衣服那样;二是风格“打造”过程有如生产一个物件,可以迅速完成,不必再像前人那样长期寻找探索;三是“打造风格”包含“打造名牌”的意思,“打造”即充分借助于媒体和评论,进行包装、宣传,使它被大众和市场所认可,最后达到“从精神变物质”的目的。
  不妨对这三层意思略作分析。其一、风格确实可以凭着意愿“制造”,但这种“制造”不能脱离由内而外、自然形成的过程,不能违背自己的内在个性。前人说“风格是人”“画如其人”,就是指作品风格与艺术家内在气质异质而同构,是画家内在个性的外化形式,惟有这样的风格才能体现艺术的真,也才能独一无二。但当下的“打造风格”,多不是出于有内根据的创造,而是根据外在需要制定的艺术方略,内在个性我被遮蔽和闲弃,形成风格与人的分裂,从而变成假风格、伪风格。造别人的假画是作伪,造违背自己内在个性的“风格”是另一种作伪。其二、风格的形成有快有慢,有早有晚,因人而异,也因不同画种、不同语言形式而有别。以才情胜的画家如凡·高、傅抱石,风格早熟;以功力胜的画家如齐白石、黄宾虹,风格晚成。一般说,风格形成是在画家有扎实基本功训练、熟练掌握了某门类艺术的形式语言,对历代传统和风格创造有了充分理解,也积累了较多创作经验之后形成的。但当下一些画家,缺乏基本的笔墨根底与功夫,对传统也未作认真的研究,更不考虑自己的资质条件,便急于求成,匆忙“打造”,结果不是把追逐时髦、摹仿流行风格当作“创造”,就是故作新奇怪诞,过分变形夸饰,视粗糙为豪放,将俗媚当优美,本是男子要扮作女相,心慕甜美却专画恶丑……诸如此类。其三、由“打造风格”演为“打造名牌”和“打造明星”,把功夫用在媒体上,用在巧妙的“打造”手段上,让打造的风格转变成市场价值,一旦得到并满足于市场价值,“打造”也就演为“风格化复制”了。对艺术来说,打造伪风格、风格化复制、虚假名牌和明星效应,是没有持久生命力的。就本性而言,物质效益追求和艺术创造追求是对立的,虽然艺术活动离不开一定物质条件的支持。艺术是一种谋生的手段,但艺术不能仅仅是谋生的手段;艺术要进入市场流通,但艺术作为一种心灵活动、精神活动离不开情感的真、灵魂的诚、道德的善,以及审美的自由和无功利性等等,否则艺术就只有堕落变质。当代的中国画艺术,堕落现象俯拾皆是,这种现象固然是与传统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的崩塌、现代资本市场的勃兴相并生的,但艺术家个体保持清醒、严格自律,就能够抵制它。
  社会上还有其它种种“打造”,如“打造画派”。艺术史上哪个画派是根据事先拟定的计划打造出来的?没有。无论是依据地域性群体、相近的艺术主张还是相近的艺术风格形成的画派,都是在诸多条件(如艺术思想或风格接近的画家群、领袖性的人物、相应的赞助背景与市场环境,以及其它偶然与必然条件等)成熟的时候自然形成的,决非想打造就能打造出来的。不顾历史规律和主观条件而轻易提出“打造”某某“画派”的口号,多出于艺术之外的功利目的。打造“大师”、“大画家”等等也是如此。“大师”“大画家”也是在历史上自然形成、得到绝大多数业内人士认可、真正有杰出创造、巨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艺术家。把当代画家称作“大师”或自称为“大师”,大都出于媒体、市场和画家自我标榜之需,是可以理解但只能一笑置之的事情。名星可以像“超女”那样打造,艺术大师是一定打造不出来的。
  我们需要有一种自觉意识。

Copyright @ 2013-中国艺术名家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客服电话:13911313806 邮箱:wlnhm@yahoo.com.cn
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 邮编:100071